English

新春时尚:文化消费

2001-0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宫苏艺 我有话说

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假期热热闹闹过去了。回想这7天休息日,除了吃喝,还有哪些文化“佳肴”让人解馋?据调查,春节期间城市居民在吃穿方面的花销稳中有降,但用在送礼和文化娱乐方面的花销却稳中有升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春节的时尚。

庙会和图书

庙会是北京春节文化活动的重头戏。与人们日趋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相呼应,北京一北一南的地坛、龙潭湖两大庙会1月22日就早早开门迎客。20世纪60年代中期停办的厂甸庙会,30余年后再现昔日盛况。春节期间,遍布北京的11个庙会为节日生活增添喜庆气氛,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,共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。龙潭庙会接待中外游客150万人次;地坛庙会的客流数字突破了百万大关;而厂甸庙会由于是开放性的形式,对外公布的客流总量更是超过了200万人次。今年的春节庙会,不仅保留了妙趣横生的老北京民俗文化,还不失时机地把“申奥”、“绿色环保”、“科技”等作为主题,为传统的庙会形式增添了时代感和文化味。

厂甸庙会以琉璃厂古文化街为中心。历史上的厂甸庙会,图书、古玩、民间工艺品是重头戏。今年厂甸庙会也设立了图书摊位,吸引了大批群众。北京图书大厦春节推出“世纪之间”、“畅销岁月”、“温馨家园”等形式各异的展销活动,图书大厦变成了图书大“集”。

贺岁片和贺岁剧

记者去年春节是到电影院看贺岁片《没完没了》,以及美国大片《精灵鼠小弟》。今年想看的话,只有《特务迷城》。这是从1995年上映《红番区》以来,上映成龙影片的第7个春节。据介绍,春节期间北京地区的电影票价普遍下调——尽管幅度不算太大,但是上座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。

今年春节的贺岁电影有《幸福时光》、《防守反击》、《美丽的家》、《考试一家亲》等。但四部影片加在一起贺岁,还是不如冯小刚原来一部的效果。贺岁电影缺少好影片,已成为今年春节不争的事实。有好的影片,再加上好的推广,春节这样的好档期,电影市场完全可以做的好一些。今年5部贺岁电视剧在全国各大电视台轮番亮相,给观众带来欢乐,相信电视制作方也不会白忙。

从贺岁电影还发展出贺岁戏曲。去年京剧连台本戏《宰相刘罗锅》首次为春节的贺岁市场量身定做,使古老的戏曲也有了时尚的味道。今年的三、四本《宰相刘罗锅》,在传统佳节里使戏迷们大过戏瘾。18场演出场场满座,100多万元的票款,既说明了贺岁剧的“生逢其时”,也让人看清了观众文化消费的潜力。昆曲《贵妃东渡》阵容豪华,热闹非凡,口碑不错,看的人不少,但票房如何则不好说。同两出收成好的贺岁戏曲相比,有的剧场冷冷清清,与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形成鲜明对比。都搞贺岁剧行吗?贺岁剧固然红火,但也意味着高投入、高风险。戏曲消费群体以老年人居多,可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普遍不高。春节期间,让年轻人图新鲜走进剧场,让小辈人花钱买票孝敬老人,才会增加戏曲的票房。连台本戏《宰相刘罗锅》、昆曲《贵妃东渡》走的就是这条路。

博物馆和网络

记者春节又去了一次中国科学技术馆,尽管是陪孩子,但同样感受到新鲜和欢乐。在科技馆里,可以看到很多从外地来的参观者,就像在庙会上可以看到外地来的旅游团队一样。一家人在科技馆里不仅看,还动手操作,动手玩,是一举多得的消费方式。春节期间,中国科技馆、北京海洋馆、北京天文馆的接待人数超出平日3至4倍,也超过了石花洞、慕田峪、世界公园等传统的公园。

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普遍受到冷落,尽管它们大多正常开馆。也许是博物馆的展览过于单一,平时与过节没有什么不同。可能是人们过春节就要图个热闹。博物馆当然不必在春节都搞什么贺岁展览,但举办一些有特色又有艺术品位的展览,还是有人看的。毕竟7天长假,是看展览的大好时机。

21世纪的第一个春节,中国人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过年方式——上网过大年。由人民网等15家著名网站联合推出的“72小时网上拜年”活动,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特有的互动性,网民可以直接参与。人民网不但邀请党政官员、专家学者、劳模和各方人士400多人在强国论坛上向网友拜年、致辞,还邀请40余位知名人士到强国论坛直接与网友在线交谈。网络是全新的媒体,又何尝不是新的文化消费方式?

文化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增长,离不开国家和百姓经济实力的增强。刚刚过去的2000年,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.9万亿元,突破1万亿美元,人均GDP达到800美元。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潜在需求化为现实消费。在文化消费中度过传统佳节,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